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0
期刊简介
《湿法冶金》(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主办,主要内容涉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散金属、稀土金属、贵金属的选矿及湿法冶金工艺,相关材料(萃取剂、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剂、絮凝剂等)的合成工艺,冶金过程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及仪器仪表的研发技术,分析测试方法,三废治理、二次资源综合回收流程,是一本湿法冶金技术综合性刊物,可供相关科研、设计、生产人员及高校师生参阅。
《湿法冶金》国内统一刊号CN 11-3012/TF,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2617,广告发布登记为京通市监广登字20190002号,由《湿法冶金》编辑部编辑出版,北京市报刊发行局和编辑部自主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80-181。
通信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九棵树145号《湿法冶金》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5167 5321/4124
投稿网址:https://sfyj.cbpt.cnki.net
新疆某羟硅铍石型铀铍矿浮选试验研究
田宇晖;李广;李镯;马嘉;李春风;张晨;张守逊;候鲜名;针对新疆某特大型羟硅铍石型铀铍共生矿的浮选精矿中氟含量较高的问题,研究分析了该矿的矿物和元素组成、矿物嵌布特征,并采用“先浮选萤石再浮选铍”工艺对矿石进行浮选,同时对磨矿细度、浮选药剂制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针对铍品位0.435%、磨矿细度-325目占93%的原矿,在粗选水玻璃用量1.5 kg/t、NaOH用量2 kg/t、氧化石蜡皂用量700 g/t、扫选氧化石蜡皂用量500 g/t条件下,可得到铍品位为3.36%、铍回收率81.99%的浮选技术指标。该工艺能实现铍矿物的有效富集。
粉煤灰酸浸液中AlCl_3-FeCl_3-FeCl_2-HCl-H_2O体系的离子结构研究
张晗阳;胡宪伟;康红光;郭瑞东;Muhammad Murtadho;严枫云;杨酉坚;王耀武;王兆文;粉煤灰盐酸法制备氧化铝是具有重要工业应用潜力的工艺之一,研究粉煤灰酸浸液的离子结构对于该工艺中的除铁工序具有重要意义。将热力学计算法、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Raman光谱法相结合,研究了在pH分别为1.0、1.5、2.0条件下,粉煤灰盐酸浸出液中AlCl_3-FeCl_3-FeCl_2-HCl-H_2O体系的离子结构。结果表明:在pH=1.0时,体系中Fe和Al配合离子主要以[FeCl]+、[FeCl2]+、[AlCl]2+等形式存在;在pH升至1.5和2.0时,体系中[FeCl]+、[FeCl2]+、[AlCl]2+向水解产物[FeOH]+、[FeOH]2+、[AlOH]2+等羟基配体转变;波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在低pH下,由于氯离子因浓度较高而占据优势,使得氯化物配合物更稳定;随pH升高,氢氧根离子浓度升高,同时高配位羟基配合物因具备更高的金属-氧键级与更低的吉布斯自由能,其形成过程变得更加容易。
氨浸—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回收废旧锂电池中钴工艺研究
李金蓉;刘翔;胡庆喜;李泽鹏;陈伟;陈永进;针对采用酸性浸出体系回收废旧锂电正极材料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问题,研究了一种高效提纯获取碳酸钴的绿色浸出体系,采用氨浸—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回收废旧锂电池中的钴。结果表明:在氨水浓度5 mol/L、NH_4Cl浓度0.7 mol/L、(NH4)_2SO3浓度0.5 mol/L、温度140℃、固液质量体积比20 g/1 L、反应时间50 min条件下,Co、Li、Ni浸出率分别可达88.0%、90.0%、92.5%;在温度20℃、流量1 mL/min条件下,用40 g CH-90树脂选择性吸附150 mL氨浸液,Co吸附量为9.06 mg/g;通过FT-IR、SEM及XPS表征可知,钴与树脂官能团中的Na+交换,以[Co(NH3)i]2+形式吸附在树脂上。使用碳酸钠沉淀回收碳酸钴,经过洗脱、沉淀、除杂后,制得产品纯度超97.5%的CoCO3产品。
退役锰酸锂电池的碳热还原—酸浸回收工艺研究
杨志;李京伟;林银河;陈晨;王大龙;鲁颖炜;汤文明;研究了采用碳热还原—酸浸联合回收工艺从退役锰酸锂电池中回收有价成分锰和锂。对锰酸锂和石墨混合粉体进行碳热还原焙烧,采用XRD、XRF、SEM、TG-DTA等技术对焙烧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650℃下焙烧180 min效果最佳,焙烧产品中锰酸锂完全转化成一氧化锰和碳酸锂;样品粉末中碳酸锂可以通过水浸提取,碳酸锂浸出率为86.15%;利用硫酸酸浸提取锰离子,在酸浸浓度3.5 mol/L、酸浸温度60℃、酸浸时间3 h、液固体积质量比8/1的条件下,锰离子浸出率最高为88%。该方法可以实现从正极材料中同步高效回收锰和锂的目的,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双酮/磷酸酯萃取体系从废旧锂电池正极浸出液中分离有价元素试验研究
胡康;张利诚;马春梅;李丽娟;研究了采用双酮/磷酸酯萃取体系从废旧锂电池正极浸出液中分离有价元素,通过平衡萃取确定了双酮/磷酸酯萃取体系萃取分离钴、镍、锰、锂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双酮/磷酸酯萃取体系可通过工艺调控,有效实现废旧锂电池浸出液中钴镍锰和锂的分离;在优化条件下,钴、镍、锰萃取率均可达99%,锂收率可达95%以上。该法实现了单一萃取体系分离回收钴、镍、锰、锂,可为废旧三元锂电回收提供一条新的工艺路线。
三元深共熔溶剂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浸出机制研究
杨鹏飞;吴家仲;蓝峻峰;叶有明;谢雪珍;陈燕萌;研究了以氯化胆碱/抗坏血酸/乙二醇三元深共熔溶剂为浸出剂,从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中回收铁和锂,考察了氯化胆碱/抗坏血酸/乙二醇的物质的量比、液固体积质量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铁、锂浸出率的影响,并通过动力学分析和SEM表征探讨了浸出机制。结果表明:在氯化胆碱/抗坏血酸/乙二醇物质的量比1∶1∶3、液固体积质量比0.1 mL/1 mg、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 h最佳浸出条件下,锂和铁浸出率分别达96%和98%;浸出过程主要受化学反应控制。该法高效、环保,能实现从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绿色回收铁、锂。
复杂组分砂岩铀矿的浸出工艺优化研究
杨润生;原渊;复杂组分砂岩铀矿主要由砾岩、砂岩和泥板岩构成,铀矿物主要为铀石和钛铀矿,包含少量沥青铀矿。研究了复杂组分砂岩铀矿的工艺矿物学,并对浸出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矿石中大部分铀以四价形式存在,且含有较多的钙、镁、铝、铁和碳酸盐。酸法浸出、强化浸出和柱浸试验结果表明:酸法浸出工艺效果更好,用40~50 g/L H_2SO4作为浸出剂时,酸法柱浸的渣计浸出率均大于90%。综合考虑,建议工业生产采用-10 mm粒度矿石堆浸工艺,浸出剂H_2SO4质量浓度优选为40 g/L。
用硝酸从失效含银废催化剂中浸出银及其动力学研究
贾露薇;朱小平;常佳仟;沈畅;吴广明;研究了采用HNO_3+H_2O2浸出体系从含银废催化剂中浸出银,利用液-固相反应的收缩核模型分析了浸出动力学,考察了浸出温度和硝酸浓度对银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硝酸浓度1.1 mol/L、浸出温度50℃、搅拌速度300 r/min、n(H_2O2)∶n(Ag)=1.5∶1、浸出时间50 min、液固体积质量比4 mL/1 g最佳条件下,银浸出率达94.18%;浸出受内扩散模型控制,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5.45 kJ/mol,氢离子反应级数为1.131。该法可为含银废催化剂高效资源化研究提供借鉴。
某难处理结合氧化铜矿石提取铜试验研究
王祥;牛芳银;康敏;王勇海;万宏民;郭彩莲;研究了采用焙烧—酸浸工艺从难处理结合铜氧化铜矿中提取铜,考察了焙烧与浸出条件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200目占比70%、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1 h、煤添加量8%、液固体积质量比2/1、H_2SO4浓度15%、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3 h的最佳焙烧—浸出工艺条件下,铜浸出率可达91.03%。该工艺能从难处理结合铜氧化铜矿中经济高效提取铜,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直接老化-铵盐取代联合法合成介孔γ-AlOOH及其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
李文权;李中林;尚柯成;邹婷;何贵香;李义兵;以工业氢氧化铝为原料,研究了采用直接老化-铵盐取代联合法并在脱钠剂的作用下合成介孔γ-AlOOH吸附剂,并用于吸附废水中的刚果红,通过XRD、FT-IR、SEM、TEM、BET-BJH等手段对介孔γ-AlOOH的物相、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温度25℃、吸附剂用量100 mg、刚果红质量浓度300 mg/L、吸附时间180 min、pH=4条件下,刚果红平衡吸附量为586.78 mg/g,脱除率为97.80%;整个吸附过程更适合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在室温下介孔γ-AlOOH对刚果红的饱和吸附量为1 965.265 mg/g,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和混乱的,主要吸附机制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形成氢键。
电化学强化浸出—沉淀结晶法回收废料中的铼试验研究
刘宇哲;周欣沅;孙元;韩亚磊;刘帅;针对采用传统火法工艺从加工废料中回收铼存在能耗大、设备要求高、灵活度低等问题,研究了采用电化学强化浸出—沉淀结晶法从该类铼二次资源中回收高纯度KReO4晶体。结果表明:以22%~24%的HNO3溶液作为电解液时,电解过程无明显钝化,能耗稳定在3.0 kWh/kg左右;电解时,阳极表面六方晶格位点处的Re原子失去电子,并与羟基结合,经由低价氧化态Re转变为桥氧连接Re(Ⅱ),与酸反应,最终以ReO-_4形式进入电解液;采用钾盐作为沉淀剂回收电解液中Re元素时,在结晶温度25℃、沉淀剂流速6 mL/min、搅拌速率500 r/min及结晶时间30 min条件下,析出的KReO4晶体呈多面体纺锤形,粒度均匀性好,回收率高,纯度为99.95%,可满足氢还原制备金属铼要求。该法可有效回收铼加工废料,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核壳结构PS@PAO同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可控构建及其海水提铀性能研究
李昊;崔琦;王凤菊;李子明;宋艳;吴浩天;李壑;杨吴馨晨;陈树森;针对聚偕胺肟基吸附材料表面改性过程中纤维收缩脆化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材料力学性能衰退问题,研究提出了“核-壳异质结构应力传递”策略,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以聚苯乙烯(PS)为柔性核层、聚偕胺肟(PAO)为刚性壳层的纳米纤维吸附材料(PS@PAO)。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S@PAO具有均匀的核壳异质结构(核层直径约为200 nm,壳层厚度约为50 nm),比表面积达6.22 m2/g,较纯PAO纤维提升38%;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S@PAO的拉伸强度(0.66 MPa)与杨氏模量(34.84 MPa)较纯PAO纤维分别提升13.8%和30.1%;动态接触角试验发现1 s内水接触角由30°降至21°,PS@PAO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用PS@PAO对pH=8.0、铀质量浓度16 mg/L的加标海水吸附48 h,铀吸附容量为34.14 mg/g;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铀酰离子(UO■)与偕胺肟基的化学螯合主导吸附过程。该研究通过对材料结构、海水提铀性能及吸附机制的协同解析,为高稳定性海水提铀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规模化制备工艺指导。
新型氧化-淋洗体系对某矿区真实铀污染土壤的修复性能研究
石英楠;王丝雨;周仲魁;张益硕;蔡婷婷;车斌;研究了采用氧化-淋洗联合工艺去除某矿区真实铀污染土壤中有机质结合态的铀,重点对比了EDTA-H_2O2和SDS-H_2O2两种不同新型氧化-淋洗体系对铀的去除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pH、液固体积质量比、氧化剂浓度和淋洗剂浓度等关键参数对铀去除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EDTA-H_2O2体系在pH=4、液固体积质量比15/1、H_2O2浓度3%、EDTA浓度100 mmol/L条件下对铀的去除率为52.8%,经响应曲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后,可提升至56.3%;SDS-H_2O2体系在pH=4、液固体积质量比10/1、H_2O2浓度3%、SDS浓度20 mmol/L条件下对铀的去除率为26.8%,经响应曲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后,可提升至29.5%;两种新型氧化淋洗体系对铀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淋洗剂与单一氧化剂(EDTA 24.12%、SDS 0.66%、H_2O_213.81%)。该工艺可有效破解有机质-铀配合物,显著提升真实铀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能为矿区铀污染治理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
二次铝灰的碱化焙烧—水浸铝及脱氟试验研究
刘文;梅明;张汉泉;高鑫;汪洋;李昊;二次铝灰(SAD)是铝资源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其中含铝、氧化铝、氮化铝、氟化物、氯盐等成分,具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性及浸出毒性,其资源化及无害化回收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碱化焙烧方式脱除二次铝灰中的氮,再用水浸法提取焙烧渣中的铝,同时用CaCl2脱除浸出液中的氟。通过XRD、SEM-EDS分析了焙烧后铝灰的物相变化、元素分布及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在m(NaOH)∶m(SAD)=1.1、焙烧温度800℃、焙烧时间120 min的最佳碱化焙烧工艺条件下,脱氮率为98.77%;在浸出温度70℃、液固体积质量比14∶1、浸出时间80 min最佳水浸条件下,铝浸出率为91.83%,焙烧渣中的Al、AlN及Al_2O3基本转化为易溶态的NaAlO2;针对浸出液中的F-,采用CaCl2进行脱氟处理,在n(Ca2+)∶n(F-)=0.7、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90 min条件下,脱氟率为94.87%,脱氟渣主要物相为CaF2及少量未反应CaCl2,可用作金属冶炼助熔剂。该工艺实现了二次铝灰中铝的高效提取及氮、氟元素的脱除,达到了无害化及资源化回收目的。
高硫铝土矿碱浸脱硫试验研究
马福宝;王香莲;王秉安;针对高硫铝土矿硫含量高、难利用的问题,研究了高硫铝土矿碱浸脱硫过程,考察了碱质量浓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浸出温度及时间等参数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碱质量浓度180 g/L、液固体积质量比8 L/1 kg、浸出温度160℃、浸出时间5 h条件下进行铝土矿碱浸脱硫处理,脱硫后铝土矿中硫质量分数为0.42%;反应过程符合缩核模型,脱硫过程受反应-内扩散共同控制,表观活化能为18.23 kJ/mol。该方法能有效降低高硫铝土矿中的硫含量,有利于高硫铝土矿的广泛利用。
基于实时数据采集的湿法冶金设备操作量优化设定补偿方法研究
徐晓洁;为解决湿法冶金设备操作过程中参数优化的实时性与精准性难题,将改进的POPOA方法和改进的JITL在线学习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数据采集的操作量优化设定补偿方法。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进JITL方法的重训练时间明显缩短,优化率明显提升,能耗显著降低;改进POPOA方法对实时数据的处理性能明显提升,处理时间较传统方法缩短约40%;改进POPOA方法在多任务并发运行时,系统负载率较传统方法显著降低。该方法能有效提升运行性能评估的准确性、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以及模型的泛化能力,并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基于改进CNN-Bi-LSTM模型故障诊断与改进随机森林模型的湿法冶金流程评价研究
郭静博;为解决目前的故障诊断模型较为简单、泛化能力较弱等问题,采用改进CNN-Bi-LSTM模型进行湿法冶金流程故障诊断,再根据故障诊断的结果数据,采用改进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湿法冶金全流程的评价。结果表明:故障诊断准确率达90.7%,远超该工厂原有基于经验规则的诊断系统的准确率(78.4%),且模型的故障检测响应时间控制在2 s内,确保了工艺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
欢迎订阅2026年《湿法冶金》
<正>《湿法冶金》(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主办,主要内容涉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散金属、稀土金属、贵金属的选矿及湿法冶金工艺,相关材料(萃取剂、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剂、絮凝剂等)的合成工艺,冶金过程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及仪器仪表的研发技术,分析测试方法,三废治理、二次资源综合回收流程,是一本湿法冶金技术综合性刊物,可供相关科研、设计、生产人员及高校师生参阅。
欢迎订阅2026年《铀矿冶》
<正>《铀矿冶》创刊于1982年,季刊,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学会主办,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原子能技术类的核心期刊。《铀矿冶》是以应用技术为主、兼顾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技刊物,主要刊登放射性金属、贵金属、稀土、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等矿石的采矿、选矿、冶金及有关矿山地质、物理探矿、矿山测量、安全防护、分析检测、设备仪表、有机材料、环境保护、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先进技术、综合述评、工作简报和动态等,可供从事矿冶生产、科研、设计、教学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化学、化工、地质等相关专业人员参阅。
蒸馏—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中烷基汞
黄太彪;张姝姝;杨玲;曹阳;余犇;江猛;舒茜;研究了采用蒸馏—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中烷基汞,确定了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以及影响蒸馏处理效果的因素及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甲基汞检出限为0.003 1 ng/L,乙基汞检出限为0.002 8 ng/L,二者的加标回收率在99.4%~104%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2%~1.34%;影响蒸馏效果的因素为盐酸和饱和硫酸铜加入量,针对40 mL纯水,浓盐酸、饱和硫酸铜最佳加入量分别为80、200μL;在烷基汞加入量分别为4.00、40.0、400 pg时,加标回收率均符合质控要求;实际湖水经蒸馏处理后,烷基汞加标回收率均能得到明显提高。
富锗锌精矿协同浸出锌锗工艺研究
俸智超;庞沛彦;蒋学先;何贵香;周街荣;李中林;李义兵;研究采用氧压浸出工艺从富锗锌精矿中浸出锌、锗,系统考察了硫酸初始酸度、反应温度、浸出时间、氧分压、木质素磺酸钠添加量、液固体积质量比、搅拌速度等关键因素对锌、锗浸出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确定氧压浸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温度160 ℃、浸出时间150 min、硫酸初始酸度160 g/L、氧分压1.2 MPa、木质素磺酸钠添加量1 g、液固体积质量比8/1、搅拌速度600 r/min,该条件下锗浸出率达94.86%,锌浸出率达99.98%。与传统常压浸出相比,优化后的氧压工艺锗浸出率可提升15%以上,浸出时间缩短40%,还可避免高浓度H2S气体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实现锌精矿中有价元素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用氯化胆碱-草酸从次氧化锌粉尘中梯级分离铟及伴生元素
张良进;刘勇志;于奇元;龙跃;张玉柱;为了高效富集次氧化锌粉尘中的铟(In)并实现伴生元素的定向分离回收,研究采用氯化胆碱-草酸二水合物低共熔溶剂浸出粉尘中的Zn、Fe、Pb、In,并结合“水解脱锌铅—紫外光还原除铁”工艺进行分步除杂。结果表明:在液固体积质量比12 mL/1 g、温度 70 ℃、时间 6 h的优化浸出条件下,Zn、In、Pb、Fe的浸出率分别达95.52%、88.91%、80.82% 和89.13%;浸出液通过水解沉淀脱除Zn/Pb,再经紫外光还原沉淀脱除Fe;经此分步沉淀除杂处理后,溶液中In质量分数由0.03%提升至1.5%,能成功实现铟的高效富集与Zn、Pb、Fe等伴生元素的定向分离回收。
甘肃某石英岩预处理与浸出工艺及机制研究
白乙霖;任浏祎;陈波;杨思原;沈强;张联盟;包申旭;针对甘肃某石英岩型石英矿原料,采用“磁选—浮选—焙烧水淬”工艺进行预处理,再采用常压酸浸工艺提纯,考察了浸出剂种类、浸出温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浸出时间对石英砂杂质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2 mol/L HF+2 mol/L HCl+2 mol/L HNO3混酸体系,在浸出温度80 ℃、液固体积质量比3 mL/1 g、浸出时间7 h条件下,产品中SiO2纯度可由原矿的99.80%提升至99.98%,总杂质去除率达90%。浸出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Al、Fe浸出过程受内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分别为7.2和21.1 kJ/mol。该法能为石英岩型石英矿制备高纯石英提供一定参考。
闭环地浸采铀的动态开采与智能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牛思源;刘龙成;张喆安;彭智婷;白云龙;针对原地浸出采铀技术在实时数据分析不足、智能决策支持欠缺、动态优化能力有限、实时生产策略制定复杂及全生命周期循环调优困难等挑战,提出了一种闭环地浸采铀的动态开采与智能管理体系,阐述了该体系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系统组成及运行框架。该体系以反应运移模型为基础,以动态数据监测、数据同化及动态多目标生产优化为核心,旨在提升地浸采铀的智能化水平和优化管理能力。该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有望推动地浸采铀的数智化进程,并为铀资源全生命周期开发与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长石、伊利石和高岭土对Se(Ⅳ)的吸附试验研究
张慧;王驹;周志超;凌辉;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围岩和缓冲材料的矿物组成较复杂,因此选择从岩石组成开展研究,以简化核素在岩石中迁移的研究过程。通过批次试验研究了花岗岩、黏土岩和膨润土中的常见矿物长石、伊利石和高岭土对Se(Ⅳ)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不同接触时间、溶液pH、离子强度、Se(Ⅳ)初始质量浓度、固液质量体积比和温度等条件下,3种矿物对Se(Ⅳ)的吸附率的影响变化规律一致,而伊利石对Se(Ⅳ)的吸附能力略高于其他2种矿物;3种矿物对Se(Ⅳ)的吸附过程均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反应;通过SEM、XRD和FT-IR表征发现3种矿物吸附Se(Ⅳ)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用酸法从石煤中提取五氧化二钒的试验研究与工业实践
鲁兆伶研究了采用"酸浸—P204萃取—硫酸反萃取—氨水沉淀—煅烧制精钒"工艺流程从西北含钒石煤中提取五氧化二钒。试验研究及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在无氧化剂存在下,于85℃、液固质量比1∶1、矿石粒度-60目条件下,用硫酸溶液可以浸出石煤中约80%的钒。用P204和TBP的磺化煤油溶液萃取、硫酸溶液反萃取,可得到较纯的五氧化钒溶液,再经氨水沉淀、热解,可得到纯度98%以上的精钒产品。
中国钒矿资源的区域分布与石煤中钒的提取工艺
蒋凯琦;郭朝晖;肖细元;我国钒矿资源,尤其是石煤资源储量丰富。统计表明:我国钒矿资源保有储量(以V2O5计)约3400万t,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约3600万t,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湖南、安徽、湖北等地,5省合计储量占全国的90.1%,累计查明储量占全国的88.9%。含钒石煤是我国一种独特的钒矿资源,其中V2O5储量约1128万t,占钒矿资源总储量的37.0%,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浙江、贵州等地,其中有工业开采价值的(w(V2O5)>0.8%)石煤中钒储量占62.6%。含钒石煤是我国钒矿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火法-湿法联用、湿法从石煤中提取钒的工艺以及存在的问题,对生物浸出钒及其它有价金属前景进行了展望。
纳米氧化锌的应用及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张立生;李慧;张汉鑫;梁精龙;概述了纳米氧化锌的基本特性及用途,介绍了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气相沉积法、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固相法的工艺原理、研究现状及优缺点,并指出多种工艺结合使用可制得性能更优异的纳米氧化锌。
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张士宪;李运刚;何小凤;在自然界中,许多过程都是非平衡态过程。要研究这些过程,仅靠经典热力学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介绍了非平衡态热力学的主要理论,综述了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非平衡态热力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指出随着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的发展,它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研究进展
余杰皓;刘峙嵘;共价有机框架(COF)材料是通过自下而上方法合成的结晶多孔聚合物,其共价键连接的分子构建单元可在二级和三级结构上实现预先设计,能够合成高度有序的刚性多孔结构,并能够微调其化学和物理性质。这种材料在气体储存、分离、传感、电化学能量存储、光电子学、催化和放射性元素吸附治理等领域都有可观应用前景。概述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构,讨论了不同合成方法的结晶度、成膜条件,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纳米硫化锌的制备与应用状况
李云峰;兰尧中;介绍了纳米硫化锌的制备方法及制备原理,详细阐述了目前纳米硫化锌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状况,指出开发能制备尺度均匀、形状及光电性能优异、并且易于实现工业化的纳米硫化锌粉体的方法及掺杂方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展示
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