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晓阳;王乾坤;郭金溢;林鸿汉;
研究了从铜冶炼黑铜泥中低温加压氧化浸出铜、砷,考察了温度、初始硫酸质量浓度、氧分压、液固体积质量比对铜、砷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硫酸质量浓度80 g/L、液固体积质量比10/1、温度120℃、氧分压0.3 MPa、反应时间60 min条件下,黑铜泥中的铜、砷浸出率分别达99.5%和98.5%。浸出渣中锑和铋质量分数较原料(黑铜泥)富集8.5倍和14.9倍。
2022年01期 v.41;No.18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5 ] - 曾平生;梁勇;杨飞;刘勇;刘猛;刘德刚;
研究了采用盐酸浸出—水解法从分银渣中分步分离锑、铋、铜和银,考察了各因素对有价金属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6 mol/L、液固体积质量比6/1、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2.0 h、搅拌速度350 r/min条件下,锑、铋、铜浸出率分别为91.93%、96.44%和98.27%;通过调节富锑、铋、铜浸出液pH分步沉淀锑、铋,在pH=1.0、陈化时间4 h条件下,锑、铋水解沉淀率分别为96.21%和0.84%,得到锑质量分数为58.48%的锑富集物;控制锑沉淀母液pH=2.5并陈化4 h后,铋水解沉淀率为99.96%,得到铋质量分数为54.78%的铋富集物。该法可用于从分银渣中综合回收多金属。
2022年01期 v.41;No.18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3 ] - 张耀辉;于洋;刘自民;饶磊;马孟臣;桂满城;郁雷;
研究了用硫酸从转底炉粗锌粉中浸出锌,考察了硫酸质量浓度、浸出温度和时间、固液质量体积比、搅拌速度对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酸质量浓度230 g/L、浸出温度35℃、固液质量体积比1/4、浸出时间80 min、搅拌速度400 r/min条件下,锌浸出率达95%以上,浸出效果较好。
2022年01期 v.41;No.181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1 ] - 满剑奇;程立媛;李文慧;任川;赵昕;李彦恒;
研究了采用高温焙烧—盐酸浸出工艺从粉煤灰中浸出镓,考察了助剂(Na_2CO_3,K_2CO_3)与粉煤灰混合比例、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对粉煤灰高温焙烧的影响及浸出温度、盐酸浓度、固液质量体积比对镓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Na_2CO_3与K_2CO_3(质量比3/1)的混合助剂与粉煤灰按质量比0.5/1混合,在950℃下焙烧2 h后,再用3 mol/L盐酸溶液在60℃、固液质量体积比1/10条件下浸出2 h,镓浸出率达93.43%,浸出效果较好。
2022年01期 v.41;No.181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6 ] - 陈俊雪;李中林;王丁;吴成志;廖贵朗;李义兵;
针对低浓度含金溶液,研究了以旋流电积法一步电积金,考察了溶液浓度、电流密度、溶液pH等条件对Au~(3+)电积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2 L碱性电解液,在金质量浓度5 mg/L、电流密度20 A/m~2、电积时间2.0 h条件下,电积效果较好,金析出率达94.66%,溶液中Au~(3+)质量浓度可降至0.267 mg/L,耗电量为6.72 kW·h。旋流电积法可用于从低浓度溶液中回收金。
2022年01期 v.41;No.181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9 ] - 阮籍;农艳莉;李春流;杨茂峰;万维华;闫冠杰;廖伟峰;
研究了以电池级硫酸锰为锰源,碳酸铵为沉淀剂,氨水为配合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制备电池级类球形碳酸锰颗粒,考察了体系pH、反应温度、硫酸锰流量、搅拌速度等条件对产品粒度、Mn与杂质含量及颗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pH=7.5、反应温度60℃、硫酸锰流量30 mL/min、搅拌速度600 r/min、硫酸锰浓度2.0 mol/L、反应时间13 h条件下,所合成的类球形碳酸锰中Mn质量分数为46.22%,杂质含量很低,粒径分布较集中。
2022年01期 v.41;No.181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2 ] - 狄家康;王启任;王帅;钟宏;张超;
研究了采用一种新型萃取剂A从电解锰阳极液中通过溶剂萃取获得制备电池级硫酸锰的高纯溶液,考察了振荡时间、水相pH、萃取剂浓度、有机相皂化率、相比V_o/V_a、硫酸铵浓度对萃取的影响,以及相比V_o/V_a和酸度对反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_o/V_a=1.5/1、萃取剂体积分数30%、有机相皂化率30%、水相pH=4.6、25℃条件下萃取15 min,锰萃取率为77.9%,镁萃取率为13.7%;用1 mol/L硫酸溶液,在相比V_o/V_a=6/1条件下反萃取负载有机相,得到平均锰质量浓度53 g/L、酸度较低的反萃取液;用此反萃取液制得的硫酸锰产品中锰质量分数大于32%,镁质量分数低于1.5×10~(-5),符合化工行业《电池用硫酸锰》一等品要求。
2022年01期 v.41;No.181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5 ] - 农艳莉;李春流;阮籍;杨茂峰;万维华;闫冠杰;廖伟锋;
研究了以硫酸锰为原料,采用空气直接一步氧化法制备四氧化三锰。向反应体系加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反应物浓度、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及氨锰物质的量比等条件对所制备四氧化三锰粒度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四氧化三锰的粒度和形貌有调控作用,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表面活性剂可得到类球形四氧化三锰;在SDBS加入量1.0 g、硫酸锰浓度1.0 mol/L、搅拌速度500 r/min、反应温度70℃、氨锰物质的量比2.6/1条件下,所得四氧化三锰的粒度D_(50)=11.24μm,振实密度达2.47 g/cm~3,比表面积为0.87 m~2/g,锰质量分数为70.58%,产品质量较好。
2022年01期 v.41;No.181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7 ] - 谭荣;龚杰;龚百川;李英朋;揭方慧;王忠兵;熊甘霖;朱新伟;
通过筛选和培育,从某电镀活性污泥中得到一株高效耐Cu~(2+)功能吸附菌,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测定和比对,鉴定出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R1)。研究了用此菌种从电镀废水中吸附去除Cu~(2+),考察了废水初始pH、Cu~(2+)初始质量浓度、温度、菌种加入量、培养时间及摇床转速等对Cu~(2+)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废水初始pH=5、Cu~(2+)初始质量浓度80 mg/L、温度30℃、细菌接种量3 g/L、培养时间48 h条件下,此菌种对Cu~(2+)有较好的吸附去除效果,Cu~(2+)去除率达62.4%,吸附量达4.02 mg/g;主要吸附机制为通过自身表面的功能基团和静电引力,诱导废水中Cu~(2+)发生迁移和离子交换,与表面功能基团结合形成典型非晶相结构配合物,进而将Cu~(2+)去除。研究结果为电镀污泥的源头减量提供了一种可用吸附材料,可为电镀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41;No.181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3 ] - 邵黎;杨秀端;魏华;马梦雨;刘衍昌;李佳;
研究了用聚吡咯(PPY)改性电解锰渣(EMR)制备吸附材料EMR-PPY并用以从废水中吸附去除Cr(Ⅵ),考察了吸附时间、初始Cr(Ⅵ)质量浓度、吸附剂加入量、溶液pH对EMR-PPY吸附去除Cr(Ⅵ)的影响,探讨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在废水pH=2.0、EMR-PPY加入量1 g/L、初始Cr(Ⅵ)质量浓度150 mg/L条件下,Cr(Ⅵ)去除率达99.6%;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平衡状态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69 mg/g;吸附机制主要包括Cr_2O_7~(2-)与N~+之间的静电作用、对Cr(Ⅵ)的还原作用、Cr_2O_7~(2-)与Cl~-之间的离子交换作用;3次循环再生后,EMR-PPY对Cr(Ⅵ)的吸附量仍保持在100 mg/g以上,仍可继续使用。
2022年01期 v.41;No.181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0 ] - 李倩;潘会;闫雯雯;
研究了用离子液体改性花生壳,并考察了改性花生壳对Cr(Ⅵ)的吸附行为与机制。结果表明:在改性花生壳用量10 g/L、温度50℃、初始Cr(Ⅵ)质量浓度10 mg/L条件下,改性花生壳对Cr(Ⅵ)的吸附率达99.82%;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发生在均匀的吸附点位上,理论最大吸附量q_m=9.70 mg/g;R_L=0.221<1,表明吸附过程为优惠吸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动力学常数k_2=0.045 2 g/(mg·min),理论平衡吸附量q_e=1.14 mg/L,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
2022年01期 v.41;No.181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9 ] - 龙伟;杨建广;唐施阳;南天翔;唐朝波;曾伟志;
研究了采用剪切强化法制备高比表面积针铁矿,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物理性吸附等手段表征针铁矿的微观结构,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溶液初始pH、吸附时间、温度、初始F~-质量浓度、针铁矿用量、共存阴离子等对针铁矿吸附F~-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针铁矿比表面积高达206.91 m~2/g,对F~-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初始pH=4、温度25℃、针铁矿用量10 g/L条件下,对F~-质量浓度100 mg/L的溶液吸附处理2 h,其对F~-吸附率达92.2%,吸附量为9.22 mg/g;溶液中Cl~-和NO~-_3的存在对吸附影响不大,而SO_4~(2-)会通过竞争作用抑制针铁矿对F~-的吸附。
2022年01期 v.41;No.181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7 ] - 王丁;李中林;吕凤程;吴成志;陈俊雪;李玉平;李义兵;何贵香;
研究了不同形貌(球状、中空球状及块状)γ-AlOOH的制备及球状γ-AlOOH对废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性能,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N_2吸附—脱附技术表征γ-AlOOH。结果表明:3种不同形貌的γ-AlOOH均为正交晶相;球状γ-AlOOH颗粒表面具有多层致密的薄片,比表面积较大,达272.72 m~2/g;在废水初始pH为5~9、体积200 mL、刚果红质量浓度300 mg/L、球状γ-AlOOH加入量0.5 g/L条件下,刚果红脱除率达96%,吸附量为576 mg/g; 5次循环吸附后刚果红吸附量仍为573 mg/g左右。制备的球状γ-AlOOH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染料废水治理吸附材料。
2022年01期 v.41;No.181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0 ] - 乔春蕾;殷悦;徐高扬;许玉星;刘长青;
研究了用赤泥(RM)负载氧化锌(ZnO)制备新型吸附剂RM-ZnO并用于从刚果红(CR)染料中吸附去除刚果红,通过分析形貌、元素组成、晶体形态及官能团和化学键,探讨了吸附机制,并通过试验考察了RM-ZnO对刚果红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在温度25℃、中性条件下,RM-ZnO对刚果红的平衡吸附量达305.17 mg/g,吸附效果优于纯ZnO吸附剂;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吸附机制涉及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可能是刚果红上的磺酸基与RM-ZnO上的Zn原子发生配位,物理作用可能是刚果红上去质子化的磺酸基与RM-ZnO质子化后的氧原子产生的静电引力。
2022年01期 v.41;No.181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8 ] - 张金康;蔡言安;李佶成;
研究了以天然锰矿石作双氧水脱色亚甲基蓝催化剂对亚甲基蓝废水进行脱色,考察了溶液pH、天然锰矿石用量、双氧水浓度、亚甲基蓝质量浓度对天然锰矿石催化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pH=7、天然锰矿石用量1 g/L、H_2O_2浓度0.8 mol/L、溶液中亚甲基蓝质量浓度20 mg/L条件下,天然锰矿石催化双氧水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可达98.14%;天然锰矿石可循环使用;常见阴离子Cl~-、NO~-_3、SO_4~(2-)对双氧水氧化亚甲基蓝有抑制作用,其抑制力为Cl~->SO_4~(2-)>NO~-_3;提出了天然锰矿石催化反应机制。
2022年01期 v.41;No.181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9 ] - 范赏;吴旭东;姜磊;修慧敏;明友艳;葛元立;
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负载纳米金属钯制备催化树脂,研究了催化树脂的特性及其对除盐水加氢除氧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载钯树脂的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在载钯树脂的催化作用下,用除盐水加氢除氧,溶解氧质量浓度可降到20μg/L以下,水温、pH对除氧基本无影响,溶解氧去除率随氢气加入量增加而升高,低运行流速对除氧基本无影响,运行流速大于50 m/h,溶解氧去除率下降。
2022年01期 v.41;No.181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