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研究

  • 用油酸钠浮选贵州某针铁矿的试验研究

    张谊;邓朝勇;徐本军;杨茂麟;

    研究了用油酸钠浮选贵州某针铁矿。结果表明,在温度30℃、粒度-200目占85%、液固体积质量比2∶1、pH=9、油酸钠用量300g/t、淀粉用量1.4kg/t、搅拌速度1 800r/min、吹气流量0.3L/s条件下浮选15min,最终得到铁精矿,其∑Fe品位为62.42%,回收率为79.61%。

    2013年02期 v.32;No.128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阅读次数:143 ] |[下载次数:148 ]
  • 用磁化焙烧-磁选工艺从粗铌精矿中回收铁富集铌的试验研究

    许嘉;布林朝克;赵瑞超;

    针对粗铌精矿铁含量较高的特点,提出了采用还原磁化焙烧-酸浸工艺从粗铌精矿中回收铁、富集铌。以活性炭为还原剂进行磁化焙烧,用XCGS磁选管进行磁选,考察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和激磁电流对磁选铁精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50℃下还原45min,粗铌精矿中的绝大部分赤铁矿被还原成磁铁矿,还原度接近理论值;还原矿在1.2A激磁电流下磁选得到铁精矿,铁品位为60.80%,收率为98.81%;磁选尾矿酸洗后,79.36%的铌留在尾矿中,Nb2O5品位达到12.46%。

    2013年02期 v.32;No.128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阅读次数:134 ] |[下载次数:223 ]
  • 用硫脲从低品位尾矿中提取金的试验研究

    许世伟;王建英;郑升;郑春丽;

    研究了用硫脲从低品位尾矿中回收金。结果表明,在液固体积质量比2∶1、浸出温度25℃、pH为2.0、硫脲质量浓度15g/L、Fe2(SO4)3质量分数0.4%、超声处理40min、浸出60min条件下,金浸出率达77.50%。

    2013年02期 v.32;No.128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阅读次数:111 ] |[下载次数:211 ]
  • 某混合铜矿生物浸出铜的试验研究

    胡杰华;谢洪珍;董博文;朱莞烨;范道焱;

    研究了采用细菌氧化—硫酸浸出法从某低品位混合铜矿中浸出铜。采用摇瓶浸出、模拟半连续搅拌浸出和柱浸,考察了浸出过程中铁、氮、磷浓度对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摇瓶浸出试验中,矿浆浓度为10%、浸出6d以上条件下,铜浸出率为66.0%以上;铁、氮、磷质量浓度越高,越快被消耗;pH控制在2.0时,铁、氮、磷质量浓度分别降至100、200、5mg/L,菌液仍保持较高活性。模拟半连续浸出试验中,矿浆浓度为10%时,铜浸出率超过75%,最高达85.3%;柱浸试验中,氧化浸出23周,铜浸出率为71.0%;矿石浸出时消耗磷,应适当补加。

    2013年02期 v.32;No.128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阅读次数:156 ] |[下载次数:163 ]
  • 低品位红土镍矿氧化焙烧—硫酸浸出试验研究

    马卫红;樊丽丽;曾钦;訾建新;

    研究了以氧化焙烧—浸出工艺从某红土镍矿中回收镍,考察了矿石焙烧、浸出工艺条件对镍回收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矿石粒度-0.074mm占75%、焙烧温度800℃、焙烧时间2h、浸出温度70℃、浸出时间80min、液固体积质量比1.5∶1条件下,镍浸出率在81%左右。

    2013年02期 v.32;No.128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阅读次数:168 ] |[下载次数:236 ]
  • 从中浸渣中氧压酸浸锌、铁的试验研究

    刁微之;和晓才;杨大锦;李小英;徐庆鑫;

    研究了从湿法炼锌中浸渣中氧压酸浸锌和铁,考察了氧压、中浸渣粒度、硫酸质量浓度、浸出时间、浸出温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木质素磺酸钠加入量对锌、铁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固体积质量3∶1、始酸质量浓度140~150g/L、浸出温度(150±5)℃、氧气压力0.8MPa、浸出时间80~90min、木质素磺酸钠用量为渣量的0.15%的最佳条件下,锌浸出率达98%,铁浸出率为60.87%;降低浸出液终酸质量浓度及提高浸出温度可以使铁有效形成沉淀,抑制其浸出。

    2013年02期 v.32;No.128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阅读次数:133 ] |[下载次数:180 ]
  • 无隔板镁电解槽能量分析

    王中原;吴复忠;

    无隔板镁电解槽在生产过程中槽电压高,电流效率低,能耗较高。对某厂的镁电解槽进行热平衡测试,结果表明:电解质温度偏高,槽电压高,电流效率偏低,热槽现象是导致无隔板镁电解槽吨镁能耗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通过调整电解质成分,降低系列电流、氯化镁浓度和电解质温度,降低槽电压等可降低电解能耗。

    2013年02期 v.32;No.128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阅读次数:124 ] |[下载次数:137 ]
  • 用于铜矿浆电解的光伏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

    黄靖惠;黄宋魏;于浩;

    研究了一种通过光伏电子手段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来电解难选铜矿浆的技术及装置。以DSP芯片作控制核心,通过DC/DC变换器控制蓄电池充放电,并对太阳能最大功率输出点进行跟踪,实现了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及矿浆电解。在能源短缺和节能减排形势下,太阳能的利用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

    2013年02期 v.32;No.128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阅读次数:131 ] |[下载次数:59 ]
  • 带双层桨的钨矿碱煮浸出槽内流场仿真分析

    刘飞飞;贺强;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了带JH型轴流搅拌桨、平直桨叶的浸出槽内的三维流场。以白钨矿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液为模拟对象,运用多重参考系法(MRF)和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分析了双层搅拌桨以300r/min的恒定转速在浸出槽内转动时产生的速度场、压力场和湍动能场,为浸出槽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013年02期 v.32;No.128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150 ]
  • 电解法制备高纯铁的工艺研究

    刘琼;陈松;

    研究了以净化后的高纯硫酸亚铁溶液为电解液,以钛板为阴极,钛涂钌材料为阳极,以电解法制备高纯铁。考察了电解液初始pH、溶液初始Fe2+质量浓度、电解温度、电流密度等因素对阴极产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解液初始pH为3~4、Fe2+质量浓度为90~100g/L、电解液温度80℃左右、阴极电流密度15~15.5A/dm2条件下,电流效率较高,可以获得表面质量较好的高纯铁产品。

    2013年02期 v.32;No.128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阅读次数:119 ] |[下载次数:534 ]
  • 弱碱性丙烯酸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试验研究

    仇月双;

    研究了以丙烯酸甲酯为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通过悬浮聚合和胺化反应合成大孔弱碱性丙烯酸离子交换树脂。结果表明:悬浮聚合过程中,水相氯化钠质量浓度越高,丙烯酸甲酯-二乙烯苯白球合格率越高;氯化钠质量浓度为300g/L时,白球合格率达90%。胺化反应过程中,四乙烯五胺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溶胀剂对树脂化学交换容量有影响,在四乙烯五胺用量为丙烯酸甲酯用量2.5倍、反应温度125℃、反应时间13h、以二甲基甲酰胺为溶胀剂条件下,所合成的丙烯酸弱碱性树脂的化学交换容量为12.4mmol/g。

    2013年02期 v.32;No.128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阅读次数:126 ] |[下载次数:434 ]
  • 用钢渣煤矸石基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处理洗煤废水试验研究

    胡江良;杨亚玲;连明磊;卢香宇;缪应菊;

    研究了以钢渣煤矸石为原料制备聚合氯化铝铁(PAFC)絮凝剂,并用于处理洗煤废水,对影响絮凝效果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洗煤废水pH为6~9,PAFC加入量15mg/L,质量分数为0.1%的助凝剂PAM加入量为2.0mg/L,剧烈搅拌2min(600r/min)、缓慢搅拌5min(200r/min),沉降时间15min条件下,出水COD和浊度分别为37mg/L和3NUT,去除率分别达到98.82%和99.84%,出水质量满足GB/T19923—2005回用于工业用水标准。试验结果为钢渣和煤矸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2013年02期 v.32;No.128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阅读次数:142 ] |[下载次数:410 ]
  • 软锰矿浸出液硫化铵去除重金属试验研究

    伍碧;彭蜀君;孙铜;孙维义;丁桑岚;苏仕军;

    研究了以硫化沉淀法去除软锰矿浸出液中的重金属,考察了温度、(NH4)2S加入量对硫化过程的影响,以及聚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对硫化过程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总去除率、锰损失率和硫化物残留量均随(NH4)2S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温度30℃、(NH4)2S加入量10mL/L条件下,重金属总去除率为97.33%,硫化物残留量为8.40mg/L,锰损失率为3.23%;PAC的加入可强化重金属去除效果,减少硫化物残留量和锰的损失;PAM单独使用对重金属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可降低硫化物残留量和锰损失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PAC加入量为80 mg/L、CPAM加入量为0.2 mg/L、(NH4)2S加入量为10mL/L条件下,重金属总去除率可进一步提高到98.42%,硫化物残留量降至1.53mg/L,而锰损失率仅1.39%。

    2013年02期 v.32;No.128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阅读次数:140 ] |[下载次数:334 ]
  • 从粗硫酸镍溶液中净化分离铁砷试验研究

    吴展;陈志友;侯琼英;李伟;陈志华;宁瑞;

    研究了采用氧化—沉淀—水解法同时去除粗硫酸镍溶液中的杂质铁和砷。试验结果表明:以双氧水为氧化剂,聚合硫酸铁为沉淀剂,碳酸钠为中和剂,在双氧水(30%)用量8mL、氧化时间10min、聚合硫酸铁溶液(20%)5mL、反应终点pH 4.0、反应温度70℃条件下反应1h,溶液中的铁由1.12g/L降至15mg/L以下,砷由1.36g/L降至1mg/L以下,铁、砷去除率分别高于99%和99.99%。

    2013年02期 v.32;No.128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阅读次数:140 ] |[下载次数:241 ]
  • 新型超净生物膜法处理DMF废水的研究

    孟昭;松本晴彦;青山章;

    二甲基甲酰胺(DMF)是一种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毒有机物。利用SBC超净污水处理技术对某工厂高浓度DMF清洗塔污水进行生物分解试验研究。经过3个月的循环处理,清洗塔清洗水的BOD5从3 500mg/L降低到11mg/L左右,CODcr从1 200mg/L降低到300mg/L以下。该处理技术流程简洁、操作方便、工艺先进、运行成本低、无污泥产生,可用于各种高难度难降解有机物工业污水的处理,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

    2013年02期 v.32;No.128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阅读次数:174 ] |[下载次数:251 ]

征订启事

  • 欢迎订阅2013年《铀矿冶》

    <正>《铀矿冶》(季刊)是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学会主办的以应用技术为主、兼顾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技刊物,为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放射性金属、贵金属、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等的采矿、选矿、冶金及有关矿山地质、物理探矿、矿山测量、安全防护、分析检测、设备仪表、有机材料、环境保

    2013年02期 v.32;No.128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阅读次数:87 ] |[下载次数:15 ]
  • 欢迎订阅2013年《湿法冶金》

    <正>《湿法冶金》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是湿法冶金技术综合性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关于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散金属及贵金属的湿法冶金工艺,选矿技术,有机材料(萃取剂、离子交换树

    2013年02期 v.32;No.128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阅读次数:104 ] |[下载次数:19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正>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从不同阴离子组成的溶液中吸附铼和铀A.N.Zagorodnyaya等研究了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Ambersep A920U(下称A920)从不同阴离子组成的溶液中吸附铼和铀。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盐的种类(包括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氢氧化

    2013年02期 v.32;No.128 100+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阅读次数:50 ] |[下载次数:17 ]

化学分析

  • 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湿法炼锌中间过程溶液中的锑

    吕忠华;张旭;王一非;朱玉萍;

    研究了在盐酸体系中,采用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湿法炼锌中间过程溶液中的锑。结果表明:在-0.13V左右,产生灵敏的微分脉冲极谱波;锑浓度在8×10-8~8×10-6 mol/L范围内与相应峰电流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4×10-8 mol/L。该方法灵敏、简单、快速,已成功用于湿法炼锌电解液中锑的测定。

    2013年02期 v.32;No.128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阅读次数:132 ] |[下载次数:141 ]
  • 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比较研究

    孙鹏;梁彦秋;张立华;邓斌;臧树良;

    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种表面活性剂引起的BSA内源荧光猝灭均是由静态猝灭引起的;相同条件下,SDBS对BSA的结合能力强于CTAB对BSA的结合能力,作用力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2种表面活性除结合常数存在差异外,其他并无不同。

    2013年02期 v.32;No.128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239 ]

  • 专家介绍

    <正>李培佑(1966-),男,汉族,中共党员,江西上栗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核化学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1996年,任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湿法冶金研究所所长助理;1997-2000年,任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科技委委员、工艺与控制组副组

    2013年02期 v.32;No.128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阅读次数:76 ] |[下载次数: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