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小明;刘照文;
以硝酸镍为镍源,浓氨水为沉淀剂,以水热法合成花瓣状β-Ni(OH2)球和β-Ni(OH)2纳米片,方法简单易行。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合成试样进行物相和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在pH为9.0、反应时间为48.0h条件下,低温(180℃)有利于合成花瓣状β-Ni(OH)2球,高温(240℃)有利于合成β-Ni(OH)2纳米片。通过考察水热条件对产物形貌的影响,探讨了花瓣状β-Ni(OH2)球和β-Ni(OH2)纳米片的形成机制。
2012年01期 v.31;No.121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5 ] - 王靖坤;汪云华;赵家春;吴晓峰;李博捷;昝林寒;范兴祥;
以某冶炼厂铜阳极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铂钯精矿为原料,采用氯化浸出—亚硫酸钠还原分金—氯化铵沉铂—氨水沉钯湿法处理工艺回收Au、Pt、Pd。结果表明,工艺运行稳定,所得海绵钯、海绵铂纯度均大于99.95%,总收率大于98%。
2012年01期 v.31;No.121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0 ] - 王洪江;罗飞侠;吴爱祥;张旭;艾纯明;陈嘉生;史良贵;
利用微生物脱硫可以将硫化矿表面的硫含量降低。通过金属硫化矿微生物脱硫摇瓶试验,考察了溶液pH、细菌接种量、矿浆浓度和初始Fe2+质量浓度对脱硫的影响,并对溶液电位(E)及脱硫率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溶液pH对脱硫影响最大,接种量影响最小。优化的微生物脱硫条件为:pH=1.5,矿浆浓度5%,初始Fe2+质量浓度0,细菌接种量10%。优化条件下,溶液电位(E)最大期望值为804mV,脱硫率最大期望值22.7%。
2012年01期 v.31;No.121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2 ] - 马建业;刘云清;胡惠萍;陈启元;
研究了云南汤丹高碱性低品位氧化铜矿尾矿在NH3.H2O-(NH4)2CO3体系中的浸出,考察了浸出时间、反应温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总氨浓度及[NH4+]/[NH3]、氧化剂用量、氧化剂添加顺序、氧化时间等因素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浸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浸出条件为液固体积质量比10∶1,浸出温度40℃,加入H2O2作氧化剂,用量为0.25mL/g,反应2h;然后添加NH3.H2O及(NH4)2CO3,控制c(NH4+)=3.2mol/L,c(NH3)=0.8mol/L,继续反应4h,铜浸出率达72.3%。
2012年01期 v.31;No.121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6 ] - 李希雯;王洪江;吴爱祥;胡凯建;
为探明复杂氧化铜矿酸法堆浸过程中防垢剂的种类及其添加量、复配比例对改善矿堆渗透效果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条件试验和复配摇瓶试验。结果表明:防垢剂质量浓度在200mg/L左右时,防垢效果最佳;结垢随浸出剂酸度的降低可以得到控制,酸度对结垢的影响大于防垢剂浓度的影响;有机膦酸类防垢剂对复配防垢剂的整体效果起主导作用;通过复配虽然不能进一步提高共聚物类防垢剂的防垢效果,但是效果较弱的有机膦酸类的防垢效果可以得到提高,提高的程度取决于复配防垢剂中共聚物类所占的比例。
2012年01期 v.31;No.121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9 ] - 罗玉德;刘荣祥;
设计了一种用湿法冶锌系统产出的低品位净化铜渣生产氧化亚铜工艺。先以葡萄糖为还原剂,用工业硫酸铜溶液制备氧化亚铜,最优工艺参数为:Cu2+与一水葡萄糖质量比≤1.8,pH为9~11,温度70~90℃,时间70~90min;在此条件下用铜渣生产氧化亚铜,铜浸出率和一价铜转化率分别达95%和90%以上。
2012年01期 v.31;No.121 29-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5 ] - 郭晓娜;张亚莉;于先进;房涛;李怀梅;
研究了采用硫酸焙烧—水浸出工艺从锌浸出渣中回收锌。考察了硫酸用量、焙烧时间、焙烧温度、液固体积质量比及浸出时间对锌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锌浸出渣与70%浓硫酸混合,在250℃下焙烧2.5h,然后以水为浸出剂,按液固体积质量比4∶1、常温下浸出1h,锌浸出率达85%以上。
2012年01期 v.31;No.12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3 ] - 高照国;曹耀华;刘红召;杨绍文;
研究了从某低品位石煤钒矿中浸出钒,主要考察了硫酸直接浸出、氧化焙烧—酸浸、氧化焙烧—碱浸和钙化焙烧—碳酸钠浸出等工艺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造球氧化焙烧—酸浸流程工艺指标较好;在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2h、酸用量为矿石质量60%条件下浸出6h,五氧化二钒浸出率达62.5%。
2012年01期 v.31;No.121 37-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0 ] - 华骏;颜文斌;高峰;石美莲;
在石煤酸浸提钒过程中,加入代号为JDTV01的添加剂可明显提高钒的浸出率,减少硫酸用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硫酸浓度、添加剂JDTV01用量、固液质量体积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因素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酸浓度20%、添加剂用量1.5%、固液质量体积比1∶1、浸出温度95℃、浸出时间11h条件下,钒的浸出率达到98.4%。
2012年01期 v.31;No.12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7 ] - 王继峰;李静;杨建广;
介绍了一种辉铋矿湿法清洁冶金新工艺。新工艺包括浸出、净化、隔膜电积3个主要工序。铋电积后,在阴、阳极室分别得到金属铋和NaClO3,NaClO3可作为氧化剂返回浸出,实现流程的闭路循环。试验优化了盐酸浸出和隔膜电积参数,研究了阴极电解液中铋和氯化钠质量浓度、温度、电流密度等对电沉积铋时电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阴极电解液组成为70g/L Bi、25g/L NaCl、4.5mol/L HCl和阳极电解液组成为25g/L NaOH、电流密度200A/m2、温度55℃条件下进行电积,阴极电流效率大于97%且阴极铋的纯度达到99.98%;从阳极室得到的浓缩盐经XRD分析确定为纯氯酸钠,这些氯酸钠可以在浸出过程中作为氧化剂循环使用。
2012年01期 v.31;No.121 45-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1 ] - 王林生;班双;赖华生;杨玲;
根据锂锰渣的特性,研究了以锂锰渣为原料,经焙烧、浸出、过滤等工序分离锂、锰的可行性。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酸用量对锂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2h、浸出温度40℃、浸出时间30min条件下,锂浸出率为86.39%,锂回收率为78.0%,锂、锰分离效果较好。
2012年01期 v.31;No.121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6 ] - 陈磊;王云山;杨刚;李智新;
介绍了一种采用纯碱-卤水法制备硅钢氧化镁新工艺。首先用天然碱液及水氯镁石制得的工业氯化镁反应制得碱式碳酸镁,再将碱式碳酸镁煅烧制备氧化镁。考察了影响硅钢氧化镁粒径及水化率的因素,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氯化镁溶液浓度1.5mol/L,天然碱液浓度1.5~2.0mol/L,体积比(1.05~1.1)∶1,反应温度70~80℃,反应时间10min,搅拌速度200r/min,煅烧时采用低温逐步升温方式。此条件下制得的硅钢氧化镁具有纯度高、粒径小、水化率低等特点。
2012年01期 v.31;No.12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1 ] - 陶长元;丁莉峰;刘作华;杜军;范兴;
电解法制备高锰酸钾一般采用间歇式和敞开式工艺。通过试验,考察试验装置和各非平衡态非线性耦合因素(离子浓度、阳极电流密度、电解温度、电解时间等)对制备高锰酸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解温度65.0~70.0℃、电流密度65.0~75.0A/m2、电解时间12h条件下,电流效率仍能维持在40.0%以上,而传统的间歇式电流效率最高仅35%。在封闭式反应装置中连续电解可达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目地。
2012年01期 v.31;No.121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9 ] - 孟昭;周立辉;张景林;赵艺;青山章;
采用新型生物膜反应器系统对我国南方某高浓度难降解乙醇废水进行小型现场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境平均温度为25℃条件下,采用该新型生物膜反应器,4d内即可培养出一定厚度的驯化微生物膜并开始稳定降解污水,5d后各主要污染物指标的降解率均在99.6%以上,并能稳定地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该系统流程简单,操作方便,无污泥产生,运行成本低,是一种可应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污水处理的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工艺技术。
2012年01期 v.31;No.12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