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述

  • 包头稀土精矿处理现状及建议

    杜长顺;李梅;柳召刚;常宏涛;胡艳宏;

    包头稀土矿世界最大,在我国乃至世界稀土工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综述了包头稀土精矿工业提取工艺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其他提取工艺,对包头稀土精矿的处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2010年01期 v.29;No.113 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阅读次数:178 ] |[下载次数:952 ]
  • 固定化细胞技术在矿业领域中的应用

    陶敏慧;杨绍斌;张广积;

    介绍了固定化细胞技术的特点,细胞固定方法,固定化载体及固定化反应器类型,并简要评述了细胞固定化技术在国内矿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2010年01期 v.29;No.11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阅读次数:122 ] |[下载次数:282 ]
  • 生物氧化难浸金矿的研究现状

    刘政;杨绍斌;宋小美;年希俊;张昊;

    传统的氰化浸出工艺对硫化矿物包裹的金的浸出率较低,利用微生物生理活动及其代谢产物可将硫化矿物包裹层氧化腐蚀,使氰化物得以直接接触金粒而大大提高金的浸出率。这种生物氧化技术近些年发展很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介绍了难处理金矿石生物氧化原理、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状况,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2010年01期 v.29;No.113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136 ] |[下载次数:396 ]

试验研究

  • NaCl-KCl-NaF-SiO_2熔盐体系电导率的研究

    何小凤;李运刚;李智慧;

    采用平行四电极法研究了温度及组元含量对KCl-NaCl-NaF-SiO2熔盐体系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的电导率与温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用KCl逐步代替NaF时,体系的电导率先逐渐减小达到最低值,之后随KCl含量增加又逐渐增大;NaCl逐步代替NaF时,体系的电导率先减小到最低值,之后随NaCl含量增加又逐渐增大;在n(NaCl)∶n(KCl)=1时,随NaF含量增加,体系电导率先逐步减小到最低值,之后随NaF含量增加又逐渐增大。

    2010年01期 v.29;No.113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阅读次数:76 ] |[下载次数:271 ]
  • 热分解对镍化合物粉末粒度与形貌的影响

    黄凯;郭学益;张多默;

    对尿素均匀沉淀、碳酸铵沉淀和草酸盐沉淀所得镍的化合物粉末及其热处理样品,采用SEM、XRD、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氮吸附仪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沉淀体系形成的粉末粒度和形貌等各不相同,且在热分解过程中的变化行为也不同。较低温度下(如400℃)的热分解产物较好地继承了沉淀粉末的原有特征;温度过高时(如900℃)则易导致显著的烧结团聚。

    2010年01期 v.29;No.113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阅读次数:126 ] |[下载次数:128 ]
  • 电积铜用铅合金阳极的腐蚀行为研究

    袁学韬;吕旭东;华志强;王磊;李弢;

    从阳极极化曲线、腐蚀速率、阳极极化后表面产物、极化后电解槽中阳极泥的显微组织结构等方面研究了Pb-0.08%Ca-1%Sn三元合金的阳极极化行为。结果表明:Pb-Ca-Sn阳极在铜电积液中容易产生钝化现象,其维钝电流密度为97.72μA.cm-2;Pb-Ca-Sn阳极极化后,表层呈疏松鳞片状,其物相组成为α-PbO2、β-PbO2和PbSO4。

    2010年01期 v.29;No.113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349 ]
  • 从西北某石煤钒矿中提取钒的试验研究

    曹耀华;高照国;刘红召;杨绍文;

    西北某石煤钒矿中V2O5质量分数为1.07%,研究了采用氧化焙烧—常温浸出—中和—还原—溶剂萃取—铵盐沉淀工艺提取V2O5。最佳条件下,钒浸出率大于85%,总回收率大于80%,产品中V2O5质量分数大于98%,符合GB3283—1987冶金98质量标准。

    2010年01期 v.29;No.113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阅读次数:77 ] |[下载次数:286 ]
  • 常压下微波辅助还原法制备纳米氧化亚铜

    杨丹;刘永平;曾青云;

    研究了常压下微波辅助亚硫酸钠还原硫酸铜制备纳米氧化亚铜,考察了各影响因素(微波功率、反应时间、亚硫酸钠用量及溶液pH等)对氧化亚铜产品收率的影响,并对所得产品表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氧化亚铜收率95.3%,纯度达97.2%,外观呈近球形,分散性好,粒径在400~900 nm之间。

    2010年01期 v.29;No.113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阅读次数:126 ] |[下载次数:480 ]
  • 氢氧化钠浸出-两步沉淀法制备铅锌精矿新工艺

    刘清;赵由才;招国栋;

    提出了贫杂氧化锌矿碱浸-沉淀法制备锌精矿和铅精矿新工艺,确定了硫化钠沉淀铅、锌的工艺参数,通过小型综合试验验证了该工艺的工业化可行性。沉淀铅的最佳参数为:硫化钠沉淀剂加入量为铅质量的1.8倍,温度70℃,反应时间30 min;沉淀锌的工艺条件为:硫化钠沉淀剂加入量为需沉淀锌质量的2.4倍,温度90℃,反应时间3 h。试验结果表明:铅和锌的回收率均在80%以上,得到的锌精矿中锌质量分数52%,铅精矿铅质量分数78%,均达到行业标准。

    2010年01期 v.29;No.113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137 ] |[下载次数:390 ]
  • 从湿法炼锌硫酸盐溶液中去除钴的试验研究

    黄守义;张旭;包红伟;

    研究了用新型除钴剂AnBm从湿法炼锌硫酸盐溶液中除钴,考察了影响钴沉降的几个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氧化剂加入量42 mg/L,脱钴剂加入量2.4 g/L,反应时间50~60 min,温度70~80℃,pH 4.1~5之间条件下,钴脱除效率达97%以上,溶液中钴质量浓度降至0.7 mg/L以下,满足电积锌的要求。

    2010年01期 v.29;No.11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157 ] |[下载次数:253 ]
  • 用复合沉淀法去除氢氧化钡中的锶和钙

    杜军;于鲸;刘作华;王娜;文鑫;文龙明;陶长元;

    锶、钙的存在严重影响氢氧化钡的质量。研究了用复合沉淀法去除八水氢氧化钡中的锶和钙。以氟化铵为主沉淀剂,考察了反应温度、氟化铵用量和搅拌时间对锶、钙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75℃、氟化铵过量系数为2.5、搅拌时间100 min时,Sr2+和Ca2+的去除率分别为85.7%和100%,Ba2+损失率仅为4.7%。复合沉淀剂(NH4CO3-NH4F)可改变氟化物的结晶行为,提高沉淀物的分离性能。

    2010年01期 v.29;No.113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阅读次数:122 ] |[下载次数:294 ]
  • 非水淬高钛型高炉渣的综合利用研究

    霍红英;刘国钦;邹敏;马光强;

    研究了用盐酸酸解非水淬高钛型高炉渣,去除铁、铝、镁、钙等可溶性杂质,制得富钛渣料以及从酸解液中回收铁、铝及Cl-等有价元素。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7 mol/L、温度90℃、酸渣质量比1.7∶1、反应时间7h条件下,可制备TiO2质量分数超过45%的富钛渣料;用双氧水将酸解液中的Fe2+氧化成Fe3+后,用氨水调节pH为2.8~2.9,可沉淀Fe(OH)3,铁沉淀率≥76%;继续用氨水调pH约为4.8时,可沉淀Al(OH)3,铝沉淀率≥86%;采用低温多次蒸发冷析结晶法回收废液中的NH4Cl,3次蒸发冷析结晶后可制得纯度98%的NH4Cl,其回收率在75%以上。

    2010年01期 v.29;No.113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150 ] |[下载次数:215 ]
  • 树脂吸附法去除尾矿浆中氰化物的研究

    田宇红;兰新哲;孙小刚;陈向阳;

    研究了用离子交换树脂从提金尾矿浆中吸附氰化物。考察了吸附时间、树脂用量、矿浆浓度对氰化物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树脂饱和吸附容量约为21.41 mg/mL湿树脂;尾矿浆中氰化物质量浓度为255.1 mg/L时,尾矿浆与树脂的体积比为40∶1,吸附时间10 min,氰化物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处理后尾矿浆中氰化物质量浓度低于50 mg/L。

    2010年01期 v.29;No.113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142 ] |[下载次数:212 ]
  • 用焦炭吸附处理含铬废水的试验研究

    高玉红;刘卫洁;王建森;

    研究了焦炭对模拟含铬废水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废水pH、焦炭粒度、焦炭用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吸附等温方程及穿透曲线,并探索了焦炭的再生。

    2010年01期 v.29;No.113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阅读次数:127 ] |[下载次数:291 ]
  • 用粉煤灰生产超轻质球团块的试验研究

    毕万利;李晶;张丽华;关志刚;

    对粉煤灰进行造球和高温焙烧可使粉煤灰成为密度小而压缩强度大的超轻质球团块。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用粉煤灰生产超轻质球团块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试验,得出在黏土质量分数4%、焙烧温度1 100℃、焙烧时间10 min、硼酸加入量0.005%的条件下,可以制得符合要求的粉煤灰超轻质球团块。

    2010年01期 v.29;No.11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阅读次数:124 ] |[下载次数:73 ]
  • 硫酸渣配加精矿粉造球工艺试验研究

    宋延琦;李京社;唐海燕;杨明生;杨树峰;

    为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硫酸渣、实现循环经济和生态化生产,在微型球团矿焙烧模拟系统中,研究了硫酸渣配加精矿粉造球,并进行了预热和焙烧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硫酸渣配加精矿粉的比例应不低于20%,适宜的造球时间为10 min,生球中水分质量分数应控制在12.5%左右。试验确定了相应的预热-焙烧工艺参数,为固体废弃物硫酸渣的利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2010年01期 v.29;No.113 59-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阅读次数:148 ] |[下载次数:201 ]

科技文摘

化学分析

  • 4-(4-安替吡啉偶氮)-间苯二酚的合成及与铟的显色反应

    于秀兰;孟凡金;鲁琴;

    合成了4-(4-安替吡啉偶氮)-间苯二酚,采用红外光谱法对该显色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显色剂与铟(Ⅲ)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5.0的NaAc-HAc缓冲溶液中,该显色剂与铟(Ⅲ)形成稳定的橙色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48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3.1×104L.mol-1.cm-1,铟的质量浓度在0~4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2010年01期 v.29;No.113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174 ] |[下载次数:9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