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宗英;张莉霞;
介绍了电化学制备陶瓷的各方法原理,主要包括阴极电沉积和阳极电沉积陶瓷薄膜2种方式。其中阴极电沉积陶瓷原理基于胶体化学的DLVO理论,包括电泳沉积(EPD)和电解沉积(ELD)2种方式;而阳极电沉积原理基于阳极氧化理论,主要介绍了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和水热电化学技术。阳极电沉积需要消耗阳极材料,但其陶瓷和基体结合力相对较强。
2005年04期 17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346 ] - 刘树根;田学达;
在分析含砷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其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含砷废物的处理技术,并对未来砷污染的治理途径提出了新的展望。
2005年04期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阅读次数:154 ] |[下载次数:1028 ] - 林才顺;靳尉仁;
流场板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关键组成部分之一,而流场是流场板的核心部分。主要综述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流场结构类型和性能,其中包括平行沟槽流场、蛇形流场、交指状流场、点状流场、网状流场、波纹状流场、多孔体流场和集成流场等,并对它们做了简单的对比和描述。
2005年04期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阅读次数:147 ] |[下载次数:299 ] - 吴爱祥;王洪江;习泳;李宏煦;
矿物浸出过程中的热力学研究,可以揭示浸出过程中反应热变化规律、反应进行的可行性以及反应自动进行的条件。针对铜矿主要矿物浸出过程中的基本反应,收集了反应中化合物的热力学数据,采用热力学焓变、反应吉布斯自由能以及电位E-pH方程,分别对氧化矿、硫化矿及其与不同氧化剂作用时的焓变值、反应吉布斯自由能进行计算,并着重分析了温度对焓变值、自由能的影响程度,最后绘制了各矿物电位E对比图。研究表明,硫化矿反应热较氧化矿的大,硫化矿在细菌直接作用下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在间接作用下甚至有吸热现象,但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同一种硫化矿物与O2作用时的自由能值较低,这说明硫化矿在细菌作用时起主导地位的是直接作用,但温度越高,反应的热力学趋势变小;当矿物与O2作用时,电位范围在201~366mV之间,与Fe2(SO4)3作用时,电位范围在479~828 mV之间,用O2作为氧化剂要优于用Fe2(SO4)3。
2005年04期 19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阅读次数:144 ] |[下载次数:478 ] - 张保平;张金龙;唐谟堂;杨声海;
分析了碳化法制备碱式碳酸锌过程的热力学,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锌以ZnCO3.2Zn(OH)2.H2O形式析出,片状,平均粒径在1μm左右,分解温度在150~300℃范围内,分解时直接放出CO2和H2O,没有中间过程。
2005年04期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阅读次数:148 ] |[下载次数:355 ] - 李诚国;唐谟堂;唐朝波;杨声海;李鸿飞;巨少华;陈永明;
提出了一种从高铟锌焙砂中浸渣中回收铟和铁的新工艺,对该工艺的关键工序———盐酸高温浸出和还原浸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酸浸出优化条件下,锌、铁、铟的浸出率分别为98.98%,92.17%和99.30%;在还原浸出优化条件下,锌、铁、铟的浸出率及三价铁还原率分别为93.2%,97.19%,98.07%和98.67%。该工艺具有资源利用率高、锌铁易分离、易提纯等特点。
2005年04期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阅读次数:127 ] |[下载次数:200 ] - 王彦军;谢刚;杨大锦;李永佳;肖婷蔓;
传统的湿法炼锌过程中,电积能耗直接影响冶炼的生产成本。锌电积直流电耗受各种因素影响,联系当前生产实践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及节电措施。
2005年04期 2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阅读次数:129 ] |[下载次数:282 ] - 刘建;孟运生;郑英;樊保团;
介绍了反硝化细菌菌种的采集和驯化培养方法,研究了溶液pH,SO42-、Cl-、NO3-质量浓度,CH3OH投加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硝化细菌脱除NO3-的影响;并用活性炭粒料生物滤床进行了脱除NO3-的连续试验。当按1 g NO3-投加1 mL CH3OH时,NO3-的脱除率>99%;生物滤床的脱NO3-负荷可达12~16 kg/(m3.d)。
2005年04期 212-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阅读次数:130 ] |[下载次数:223 ] - 禹丽娥;
通过试验反复验证了滤柱的生物除铁效果,结果表明,生物除铁主要是铁细菌的作用。对影响生物除铁的条件,如滤速、过滤周期、反冲洗强度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并得到相关指标,为实际生产应用提供了依据。
2005年04期 218-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89 ] - 刘阁;张锦柱;
综述了锌和镉的分离条件、回收率、干扰情况等及近年来锌、镉分离研究现状,指出了各种分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新分离方法的必要性,并指明了研究方向。
2005年04期 22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阅读次数:141 ] |[下载次数:497 ] - 胡伟华;翟庆洲;
在pH为4.5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Al3+与DBC偶氮胂(DBC-ASA)显色形成1∶2配合物。该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22 nm,εmax=4.89×103L.mol-1.cm-1,铝质量浓度在0~1.0μg/m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用本法测定碳酸钠中的痕量铝,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6.0%,结果满意。
2005年04期 226-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阅读次数:117 ] |[下载次数:38 ] - 李新中;2005年04期 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阅读次数:114 ] |[下载次数:60 ]
- 2005年04期 229-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47 ]
- 2005年04期 182+198+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阅读次数:38 ] |[下载次数:1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