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金属重晶石的选矿联合工艺

    Н.Л.Горенков ,张登福

    <正> 在硫化物与非矿石矿物体积比为1:1的条件下研究了多金属重晶石的选矿。主要的矿石矿物是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和少量黝铜矿。造岩矿物是石英、重晶石、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石呈致密的细脉浸染和浸染嵌布,大部分有用成分集中于致密的矿石中。矿石中有工业价值的成分是铜、锌、铅、硫和重晶石。有工业价值的伴生元素有金、银、镉和铋。根据混汞法的数据,游离金含量约为25%,银小于1%。1/3以上的金和1/2的银与黄铜矿嵌布紧密。与方铅矿嵌布密切的金不大于5%,而银则大于20%。按照矿石矿物的相分析结果,原生硫化物形式的铅为97%,锌为99.5%;原生硫化物形式的铜为94.4%,铜的氧化矿物为0.10%。矿石矿物的浸染粒度变化范围很大:黄铁矿从0.001到1~2mm,闪锌矿从0.01到0.05mm,黄铜矿从0.01到0.005mm,方铅

    1990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93 ]
  • 提高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液中稀土浓度的研究

    张长庚,欧阳克氙,饶国华,毛燕红

    本研究采用提高浸出剂浓度,双日浸矿,峰值截取,高低峰液分开,逆流浸矿等技术。这种工艺具有既可提高溶液浓度,又可保证获得较高的稀土浸出率,从而达到提高稀土产量,保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稀土资源浪费的目的。

    1990年03期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阅读次数:115 ] |[下载次数:173 ]
  • 难处理金精矿的浸出——氰化法与溴试剂法的比较

    A.Dadgar ,章慧英

    用氰化物和溴试剂浸出两种难处理的金精矿,研究了金的提取和回收,并进行了经济评价。用氰化物浸出(24—48h)和溴试剂浸出(6h)时,金的提取率相似,其值在94—96%范围内。用吸附法、离子交换法、溶剂萃取法及锌和铝的沉淀法从含金的溴试剂溶液中回收金,其回收率都高于99.9%。初步经济分析指出,用氰化法和溴试剂法处理每吨焙砂的试剂费用分别为11.70美元和11.60美元。

    1990年03期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78 ]
  • 低品级铜精矿的加盐焙烧

    N.V.Ngoc ,王翠英

    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以确定加盐焙烧-水浸法从含有大量伴生闪锌矿的低品级铜精矿(来自Sikkim)中回收铜的可行性。采用20%(重量)NaCl、6mm床深和1L/min空气流速,在350℃下对精矿处理3h,可浸出95%的铜和97%的锌。通过X射线衍射对加盐焙烧后的焙砂进行矿物相的鉴定,废气和反应器冷凝物的分析,以及浸出液中氯化物与硫酸盐比值的测定,指出硫化物精矿的加盐焙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化学过程。

    1990年03期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58 ]
  • 从铜阳极泥中回收硒和碲

    J.E.Hoffmann ,毛水和

    电解精炼铜过程中所产生的阳极泥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硒和碲。对于硒和碲的回收已经研制成功多种工艺流程,诸如碳酸钠焙烧,加压碱浸,硫酸盐化焙烧,氯化法等。本文阐述了各种工艺的原理和流程,对各种工艺过程的消耗、反应速度、产品质量、回收率、废物排放、介质腐蚀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1990年03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阅读次数:129 ] |[下载次数:267 ]
  • 铂族金属的精炼法

    G.P.Demopoulos ,范家骏

    由于铂族金属(PGM)的价格昂贵和尖端技术领域对它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激发了人们从一次物料和二次物料中回收和分离铂族金属的兴趣。一些传统的精炼法已逐渐被较新的、更为有效的分离方法,诸如溶剂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所取代。本文对经典精炼法和现代精炼法作了评述,还分别讨论了与这些方法有关的溶液化学。着重介绍了现代分离法在技术上的各种优点,并提供了从一次物料和二次物料中回收PGM的参考文献。

    1990年03期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123 ]
  • 未磺化和磺化煤油稀释剂对从溶液中萃取铀和可共萃取杂质的影响 第一部分 硝酸铀酰溶液

    A.Boualia ,聂国林

    本试验采用未磺化和磺化煤油作为稀释剂从硝酸铀酰溶液中萃取铀。未磺化和磺化煤油的光谱表明,碘化可以有选择地将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以及带有芳香族环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除去。稀释剂的性质对整个萃取体系有明显的影响:当采用磺化煤油时,相分层时间可以减少一半,并能增加铀的萃取量,减少可以共萃取的杂质元素。

    1990年03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阅读次数:105 ] |[下载次数:179 ]
  • 从石油焦中回收钒和镍

    P.B.Queneau ,曹淑清

    一些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石油和焦油中含有大量的钒和镍,在石油加工过程中,钒和镍富集在副产品石油焦中。为使石油焦中的钒能以钒酸钠的形式溶解出来,在试验室研制了加压氧化的方法。在~300℃和pH~9.5的条件下,在经检验过的工业反应器中进行湿法氧化。放热分解反应所产生的蒸汽足以提供过程所需的动力。镍以碱性碳酸镍的形式富集在湿法氧化灰分中。建议用常规溶剂萃取-结晶技术将钒酸钠转化为高纯鳞片状V_2O_5。

    1990年03期 4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阅读次数:146 ] |[下载次数:161 ]
  • 从钐-钴合金废料中回收钐

    越村英雄 ,李庆新

    <正> 研究有效利用资源的生产工艺流程固然重要,而开发从各种废料中回收精制有用金属的工艺流程,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尝试了采用溶剂萃取法和电解法的联合流程从金属泥浆中回收铜,或者从贵金属的废料中回收精制钯和铂的工作。本报告是从作永久磁铁用的钐-钴合金废料中回收钐的研究结果。钐-钴合金一般除指1-5 系列(SmCo_5)和2-17系列(Sm_2CO-17)合金以外,还指含镨的合金(Sm_(1-x)Pr_xCo_5)等。从这些合金废料中回收钐采用硫酸钐复盐沉淀法和以二(2-乙基己基)磷酸为萃取剂的溶剂萃取法。

    1990年03期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阅读次数:105 ] |[下载次数:140 ]
  • 用湿法工艺制取氧化铋

    Ю.М.Юхин ,黄伦珖

    <正> 本文介绍了在碱式硝酸盐沉淀阶段除去铋中金属杂质和用碱试剂处理方法将硝酸铋转化成氧化铋,以及生产铋化合物的硝酸溶液的工业试验研究结果。用Bul牌号的金属进行了金属铋转化成氧化铋的研究,该金属含(%):Bi98.5;Pb0.88,Cu9.5×10~(-3),Ag5.6×10~-2,Fe6.2×10~-3,Zn6.4×10~-4,Cd3.0×10~-3。原始溶液与工艺上的组成相一致(Bi320—400g/L,HNO_3 60—140g/L)。用金属颗粒溶解在硝酸中的方法制备溶液,硝酸浓度500—580g/L,水解开始前,溶液要用去离子水按1:1稀释。从硝酸溶液中沉淀铋的研究结果表明(图1),铋在沉淀中的沉淀回收率(R),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浆体的pH和过程的温度,而实际上与碱试剂的性质无关。

    1990年03期 68-7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110 ]
  • 用氨法从锌生产工艺溶液中除去锰和镁的研究

    Е.Ф.Столбова ,张能成

    <正> 苏联电解锌厂为了控制硫酸根及惰性杂质(K、Na、Mg、Mn)的平衡,常将一部分溶液送去蒸发以制取锌矾,因此,在生产期间每年要排出大约200t镁和锰以及6000t硫酸根。但采用这种工艺因产品中含有Mg、Mn及其它杂质使锌矾质量下降(产品含Zn<33%)而不能满足化工企业(硫酸锌产品的主要用户)的要求。为此,生产厂必须设法提高锌矾的质量使其达到ΓOCT8723-82标准的要求,否则就要停产,因此,关键在于解决除去杂质问题。根据中性电解液除杂的实验室研究结果,找到了一种从硫酸盐溶液中用氢氧化铵沉淀锌的方法,此时锌呈碱式硫酸锌形态(ZnSO_4·3Zn(OH)_2·nH_2O)析出,而比锌水解pH值更高的那些杂质、碱金属离子及氯离子则基本上留在硫酸铵溶液中,这种溶液可用来生产农用复合肥料。研究了两种利用碱式硫酸锌的方案:其一是将碱式硫酸锌

    1990年03期 71-7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阅读次数:140 ] |[下载次数:112 ]
  • 用键合相硅胶的离子色谱法测定铂族金属和金的氯络合物

    P.Jones ,巫忆陵

    采用硅基相的阴离子交换和离子相互作用法,研究了Au(Ⅲ)、Ir(Ⅳ)、Ir(Ⅲ)、Os(Ⅳ)、Pd(Ⅱ)、Pt(Ⅳ)、Rh(Ⅲ)和Ru(Ⅲ)氯络合物的离子色谱。体系中不存在氯化物或其浓度很低,且其pH值高,则能够使用钢制液相色谱设备。采用阴离子交换法时,Ir(Ⅳ)、Ir(Ⅲ)、Os(Ⅳ)和Pt(Ⅳ)具有好的稳定的色谱图,除Ir(Ⅳ)由于样品溶液不稳定外,其它离子有线性的校正曲线。检测限分别为Ir(Ⅲ)5ng/mL、Os(Ⅳ)10ng/mL和Pt(Ⅳ)2ng/mL。采用离子相互作用法不是很成功的,仅Au(Ⅲ)和Pd(Ⅱ)能得到稳定的色谱图。虽然校正曲线稍有弯曲,但尚能接受。Au(Ⅲ)和Pd(Ⅱ)的检测限分别为10和30ng/mL。

    1990年03期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阅读次数:149 ] |[下载次数:49 ]
  • 下载本期数据